海關數據顯示,3月份中國對美出口下降17%,同時,有媒體報道稱相關工廠冷清,因此,有人得出這是由于美國與中國貿易脫鉤以及產業鏈轉移所致,但這是一種錯誤解讀。
中國對美出口下降主要是美國需求大幅衰退造成。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國集裝箱進口同比下降近23%,主要為美國代工的越南在第一季度與美國雙邊貿易額同比下降19%。出口導向型的韓國在第一季度出口同比下降12.6%??梢钥闯?,我國對美出口下降17%,主要是美國需求不景氣造成,由于中國在商品門類和出口目的地等方面已不再主要依賴歐美市場,一季度我國出口同比增長了8.4%。
從3月份出口商品量看,下降比較多的是電腦以及零配件(-29.9%)、手機(-9.8%)、集成電路(-17.6%)、液晶平板(-21.6%)等,它們同屬消費電子產業。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富士康是蘋果主要代工企業,因此,有人據此認為這是蘋果產業鏈轉移所致。而事實是,這與全球消費電子需求暴跌有關。蘋果公司第一季度電腦出貨量跌幅高達40.5%,手機下跌7.1%,為蘋果代工的鴻海收入下降21%,臺積電一季度產能利用率下跌到50%左右。三星電子遇到的情況更甚,有消息顯示,一季度利潤預計將暴跌92%至14年來的最低水平。銷售暴跌以及庫存增加導致蘋果、三星等供應鏈企業和組裝部門陷入蕭條,富士康的冷清并非產業鏈轉移造成。
美國為什么出現需求暴跌現象?主要是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后,美國對居家辦公的要求以及每月補貼居民的政策,導致家電、家具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等商品消費大增,尤其是居家辦公和在線教育的擴大導致電子產品需求驟然增加,甚至引發芯片嚴重短缺問題。我們以2021年數據為例可以看出需求暴增現象。2021年我國出口同比增長21.2%,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長26.1%,外貿增量高達1.4萬億美元。這一年蘋果公司凈營收增長33%,凈利潤增長65%。這一年亞洲到北美的海運費用上漲了10倍以上。
到了2022年第一季度,美國調整疫情管控政策后,人們爭先恐后地涌向戶外進行報復性餐飲、旅游等服務消費,同時政府對家庭的財政補貼結束,導致商品需求大幅下降。隨之而來的是美國過熱的通脹、不斷加息以及今年金融動蕩,持續影響了該國民眾的經濟預期以及消費意愿和能力。但是,由于牛鞭效應,美國批發商和零售商也因此陷入了嚴重的庫存危機。
牛鞭效應是一種需求信息扭曲在供應鏈遲滯性傳遞的現象。疫情居家辦公及美國實行的補貼政策,導致短期內相關商品需求大增刺激了零售商迅速增加訂單補倉,而由于疫情期間歐美大量工廠停產,訂單集中涌向中國和越南,從而導致批發商、上游工廠、物流出現供給緊張,進而引發終端產品價格上漲,進一步刺激擴大產能。而在美國取消疫情管控政策后,需求迅速降溫導致零售商出現累庫現象。由于生產周期問題,零售商一般會提前鎖定遠期訂單,因此,當2022年第一季度商品需求開始放緩時,工廠已經開始為半年到10個月后的訂單進行生產,這對美國零售商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從去年初開始至今,美國一直處于去庫存階段,導致訂單大幅減少(主要影響2023年的生產)。美國本輪主動去庫可能會貫穿整個2023年。截至今年3月,美國庫存已連續10個月高于銷售。2月份,服裝和配飾批發庫存是銷售額的3.04倍,比2019年2月高出46%,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的批發庫存與銷售比率為1.37,比2019年2月的水平高出19%。
美國在疫情期間人為制造的商品需求暴增與供應鏈緊張結合,形成了規模巨大、成本極高的庫存。美國部分零售商和品牌企業以破產重組為由逃避為工廠付款,或者長期拖欠大量工廠貨款。在美國訂單銳減的情況下,一些新增訂單也被企業因擔心無法回款而拒接,美國一部分企業破壞契約的行為可能會導致未來其代工成本上漲,但當前主要體現為國內企業主動減少為美國代工,轉而開發新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