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蔡姝越 上海報道
編者按:世界知識產權日即將到來,今年的主題是“女性和知識產權:加速創新創造”,旨在慶祝世界各地的女性發明人、創造者和企業家“事在人為”的態度以及她們的開創性工作。
南財合規科技研究院數字娛樂課題組長期關注知識產權議題,為呼應節日主題,我們推出《知識產權她智慧》專題。在系列報道中,我們將專訪多位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杰出女性,聽她們講述自己的知產故事。
本篇報道中,我們專訪了中國傳媒大學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在專訪中,她和我們分享了選擇了目前這一職業的原始動機,以及職業生涯中令她難忘的高光時刻。同時,對于女性知產人的職業發展,她也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議。
行動力強、干練,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交談過程中對鄭寧的第一印象。而經過對她職業生涯的復盤梳理,這兩個關鍵詞也可以用于形容她的工作風格。
提及鄭寧,中國傳媒大學法律系是不可繞開的一個關鍵信息,該專業創立于1999年,迄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在中傳法律系創立的第4個年頭,鄭寧正式加入了這一專業,目前擔任中傳法律系主任。
誕生于一所以傳媒專業為主的大學中,中傳法律系并未因過分“理性”而顯得格格不入。鄭寧曾指出,面向文化傳媒娛樂行業和互聯網,領域培養“懂法律、懂傳媒、懂管理”的復合型、實踐型、國際化卓越法治人才,是中傳法律系在發展探索中逐步明確的辦學定位。
在推動中傳法律系與學校整體調性保持步伐一致的過程中,鄭寧作為推動者之一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她在接受專訪時向21記者提到,從帶隊赴英參加“普萊斯模擬法庭”并獲獎,到組織年度中國十大傳媒法事例評選及研討活動,十余年間,鄭寧引導著中傳法律學子在傳媒法領域持續深耕。
是什么契機,令鄭寧加入中傳法律系開始教師生涯?驅使鄭寧持續深耕傳媒法的原始動力又為何?作為一名資深的知產學者,在女性職業生涯的成長路徑中,她又有哪些見解?
(中國傳媒大學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受訪者供圖)
以下是對話全文。
談職業生涯:大學教師是學生時代理想,積極探索創新傳媒法人才培養模式
《21世紀》:你在2008年從人民大學法學院畢業后便加入了中傳成為了一名法律系學者,你也曾提到一直夢想成為一名大學教師,你憧憬這份職業的原因有哪些?
鄭寧:從攻讀碩士開始,我便受導師言傳身教,感受到大學老師能夠傳道授業解惑,而且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不斷成長的職業,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能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對大學教師的職業心生向往。畢業后,我如愿以償地成為一名大學教師,直到今天,我仍然非常珍惜這份職業。
《21世紀》:在成為知產學者的十余年間,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工作節點?或者說,有哪些時刻令你感到頗有成就感?
鄭寧:這個話題可以追溯到2009年。那一年,我率領中國傳媒大學代表隊首次參加英國牛津大學舉辦的“普萊斯杯國際傳媒法模擬法庭”比賽,就取得了最佳書狀獎和全球第五名的好成績,不僅為國家贏得了榮譽,也進一步加強了傳媒法領域的國際交流。
此外,在創新傳媒法相關人才的培養模式方面,我也進行了諸多積極探索。2012年,我主持的教學成果“國際傳媒法模擬法庭的創新與實踐”曾榮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和中國傳媒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2017年,我主持的“構建面向文化傳媒行業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體系”教學成果,獲得了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和中國傳媒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自2011年起,我發起組織年度中國十大傳媒法事例評選及研討活動,這一活動迄今已堅持了12年,在行業中有很大影響力。從這一活動出發,我們還出版了《中國傳媒法典型事例評析(2011-2020)》一書,記錄了中國傳媒法治發展歷史。
《21世紀》:你曾提到對目前從事的職業有很強烈的熱愛和很高的要求,是什么支撐你持續抱有工作熱情?
鄭寧:我始終認為,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法治建設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保障,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科建設與我國文化行業的繁榮發展緊密相連,而我作為一名學者,有幸面臨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機遇,更應通過自身努力積極加強文化法學學科建設,培養社會主義文化法治人才,創新發展文化法治理論體系。
《21世紀》:我注意到,你一直密切關注整個文化傳媒行業所面臨的法律問題,傳媒法也是你一直研究的重點方向。在深耕傳媒法的過程中,你遇到過哪些挑戰?
鄭寧:一方面,傳媒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關系到文化傳統、社會結構、歷史背景等多方要素。如何處理好法律與政策的關系、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是我在實際工作中面臨的來自理論和實務的挑戰。另一方面,面對來自新媒體日益發展的沖擊,傳統的傳媒法理論體系也面臨著重構的挑戰。
《21世紀》:十余年來,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不斷完善,保護力度不斷增強。在此期間,你的教學理念是否也發生了一定變化?
鄭寧:第一,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不能指導和解釋實際的理論是蒼白的。我一直堅持帶領學生關注真問題,了解行業實踐的最新動態,并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
第二,要提升教學效果,需要通過各種形式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在實踐中學習。教學過程中,我探索運用情景劇、模擬立法聽證會、小組討論、普法短視頻等方式讓學生深度參與,學以致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談女性成長:克服遇事不決“玻璃心”,突破自我設限持續耕耘
《21世紀》:作為一名知產學者,你認為,女性知產人在職業發展中的長處和優勢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鄭寧:據我觀察,女性往往具備認真細膩、樂于奉獻等特質,同時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共情能力,韌性強,在職場上具有很多優勢。以上優勢都有助于女性知產人在職場中快速打開局面。
《21世紀》:結合此前的工作經歷,你會用哪幾個關鍵詞形容自己?
鄭寧:有開拓創新精神,樂于奉獻,勇于擔當。
《21世紀》:由于一些潛在的固定認知,部分女性會在職業發展過程中自我設限,你認為應如何破除這樣的心態?
鄭寧:自我設限,既有社會觀念和社會環境的原因,也有女性自身認知的原因,自我設限容易限制女性向上向高處發展,從而限制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希望廣大女性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都能勇敢向前一步,自信主動,把握機會,提升格局和視野,不斷成為一個更強大的獨立個體。
《21世紀》:對于女性知產人希望能在其專注的領域作出一番成就,你會給出哪些方面的建議?
鄭寧:首先要看準努力的方向。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選擇一個有潛力的發展方向,并持續耕耘,提前布局,有計劃地推進,必有收獲。
同時,遇到挫折時,要勇于面對并著手解決問題,不要“玻璃心”。新人在某個領域耕耘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不少困難,需要提升抗壓能力,鍛煉一顆強大的內心,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下一篇,我們將專訪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尹臘梅。她從職業開端、教學實踐與女性發展三方面入手,與我們毫無保留地分享了她對知識產權學科發展、教學的深刻思考。
出品:南財合規科技研究院數字娛樂課題組
本期作者:蔡姝越